在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持下,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成熟,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业态,其中以“AI歌手”翻唱最为代表。这些“AI歌手”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,在音色和唱腔上逼真地模仿真人表演,翻唱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歌曲。此外,它们还能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翻唱,满足粉丝实现“随时随地点歌偶像”的愿望,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宠。然而,尽管我们享受着“AI歌手”带来的便利,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版权问题。

“AI歌手”项目涉及现实歌手的版权问题,这引发了一系列争议。从技术层面来看,“AI歌手”需要基于大量高质量的歌唱素材,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进行分析,提取出歌手声音和演唱风格特征的模型。然后,利用这个模型与要翻唱的歌曲进行匹配,并将原有的人声替换为训练后的声音模型,从而实现“AI歌手”翻唱歌曲并公开传播的效果。总的来看,“AI歌手”翻唱的技术过程包括数据输入、模型训练、歌曲输出与传播等阶段,而在这些阶段中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版权风险。

在训练“AI歌手”模型时,在数据输入阶段需要注意两方面的要求:首先,确保输入的歌曲数量足够大,以获取充分的信息来识别歌手的风格,从而使输出模型与歌手的音色、唱腔高度相似;其次,输入的歌曲必须是歌手真实演唱过的版本,以避免对数据训练产生干扰,影响模型的有效性。从版权角度来看,这种上传行为属于复制,涉及著作权人、表演者、录音制作者的权利。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,未经授权的复制属于侵权行为,关键在于确定数据输入阶段使用歌曲训练的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。在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中,与AI模型训练中的复制行为相关的主要有三种,都有严格的适用条件。即使被认定为“合理使用”,也应当遵守相关规定,不得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。

在模型训练阶段,与单纯的数据输入不同,训练的产物是能够体现歌手音色、唱腔和风格的具体模型。然而,目前市场上大部分“AI歌手”模型并未获得相应版权人的授权,其开发目的在于用被训练歌手的声音演唱其他作品,具有明显的侵权属性。由此导致侵权歌曲生成和传播的主体,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。

AI歌手在歌曲输出与传播阶段可能存在侵犯版权的风险,主要体现在侵犯传播权方面。版权实质上涉及控制歌曲传播的权利,因此对此阶段的侵权行为进行规范至关重要。歌曲传播方式可以分为“交互式”和“非交互式”,前者以点播为主要形式,后者以直播为主要形式。侵权行为会涉及到著作权人、表演者、录音制作者这三种主体,他们会根据传播方式而拥有不同的权利主张。一首歌曲中融合了词、曲、演奏、录音等多种版权要素,因此在交互式传播中,应当获得歌曲词、曲的著作权人、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,而在非交互式传播中,则需要获得词、曲的著作权人的广播权许可,并向录音制作者支付报酬。如果未经许可或未支付报酬就进行传播,就可能构成侵权行为。

除了侵犯版权外,“AI歌手”还可能侵犯声音权。根据民法典规定,“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,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”。因此,仿冒、伪造或利用他人声音的行为,都可能对声音主体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造成损害。

针对新兴的网络创作形式,应当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,尽可能帮助其防范法律风险,确保其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成长。相关部门应该细化完善相关规则,明确行为指引并消除模糊地带,以确保新型网络产品的合法合规。创作者也需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规则和版权规定,以防范法律风险,避免其作品成为违法侵权的负面案例。此外,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,应该加强版权宣传和主动监管。如果平台上的“AI歌手”涉及侵权行为,也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微信号:576801732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六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公众号
关注公众号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